我们通常所说的“空气”,在制冷系统中实际上指的是“不凝性气体”。“空气”在冷凝器中无法被液化,始终以气态形式存在。
“空气”主要由:氮气、氧气、氢气、二氧化碳、碳氢化合物气体、惰性气体等,也可以是它们的混合气体。
空气的存在会对制冷系统造成多方面不良影响:它会导致冷凝压力和冷凝温度升高,压缩机排气温度上升,从而增加能耗,降低制冷效率。同时,过高的排气温度还可能引起润滑油碳化,进而影响润滑效果,严重时甚至可能烧毁压缩机电机,造成设备损坏。
制冷系统空气的判断方法与排除方法:
在制冷系统中,如果存在空气,通常会出现以下现象:
1.压缩机的排出压力和排气温度升高;
2.冷凝器(或储液器)上的压力表指针剧烈摆动,压缩机很热;
3.冷库蒸发器表面结霜不均匀;
4.存在多量空气时,因装置的制冷量下降达不到温度;
5.通常在维修过程中使用最多的,看压力表指针是否摆动剧烈
这个方法也有弊端,比如:压缩机排气阀片变形,膨胀阀故障,以及系统闪蒸,导致冷凝压力震荡,这些都会导致压力表摆动剧烈。那么是否还有其它的直观的方法呢?答案当然是有的!
图片来源于网络,仅供参考
根据道尔顿的气体分压定律,密闭容器内的压力,等于各个存在气体的分压力之和,因此我们认为,冷凝器和储液器里面的压力,等于制冷剂的冷凝压力加上空气的压力之和。
由此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判断方法:当系统处于停机静止状态时,测量冷凝器或储液器处的实际压力(即高压侧压力),并对照当前环境温度下该制冷剂对应的饱和冷凝压力。若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值,则说明系统中含有空气;差值越大,说明空气的含量越多。这种方法更为科学、直观,适用于对系统内空气含量进行定量判断。
如果制冷机组有空气分离器,可以按空气排放的操作规程直接从空分中分离排放。
对于小型或无空分的系统,应该选择在气温最低时段,系统停机时间最长,系统最高处的冷凝器排空点排放。排放可以分多次进行,直到认为基本排尽为止。排放时应小心慢慢地,适当地开启排空阀,切不可急开或开启过大,尽量避免制冷剂被同时排出系统外。